感觉到重心偏向哪边,前轮就转向哪边。原理如此,自行车原地不动不行,车要向前行进时才好用,更多的是手感和下意识的感觉配合,没办法,时间长了会配合好的,简单的辅助方法是有人帮你扶着车后面,让你一点点找感觉,还有种车,后轮一边一个略高的辅助的小轮子,那种车可以迅速学会自行车!
这个就顺其自然的事情。不摔倒几次?是无法掌握得了自行车🚲的,当初学习骑自行车?都是经历过数次摔倒,然后就突然学会了。至少我本人就是这样学会的骑自行车,如何掌握平衡?无法言传,只能是自己经过不断的摔倒自己体会出来的。从小时,个子矮掏裆学习骑自行车,到了后来由于摔倒的次数太多了,自然而然就学会骑自行车。
学自行车的场景当然记得,当时在我10岁的时候,前院本家哥哥在学骑自行车,我也向大人们要求一起学。
于是,父亲把一辆“二八”自行车调配给我“摔打”。
刚开始学习自行车时,那真是摔打。因为个子小,够不到大梁,所以骑自行车首先练习的是一种奇怪的方式—掏裆。
就是联系这种方式的时候把我摔惨了。村里大街有段下坡,每次掏裆到坡底的时候,速度飞快,心里一紧张,就连人带车一块摔出去了。最多的时候,一天摔10多次,这个地方成了我跨越不过去的地方。
后来,年龄再大点,就开始骑大梁;刚能够到车鞍子的时候,心里美极了,像大人一样了。后来,慢慢熟练了,开始大撒把,后座等高难度动作了。
一项技能的掌握离不开熟能生巧,学骑自行车也是。
我是在老家的场院里里学的,是父亲回家时,用他的大金鹿车子学的,那个凳子只能向前,不能向后倒。
学习自行车时,撕烂了二个条绒裤,还摔断一个扁担。
付出的代价还不轻,不过学会后,我上初中时,父亲给我买了永久自行车,让我带着妹妹去上学,家和学校三里路。
妹妹可没少爱我训,特别是晚了,快着点上车子,她每次都会一声不吭。
也骑着自行车去邻村蘑棒子豆子面,蒸窝头,有一次到了磨坊,往下一弄袋子撕烂了,豆子棒子洒出一些,磨坊里有针线,还很人性化。
我十六岁接父亲的班,办好手续后,十月三号报道,母亲让我去接姥姥,我家离姥姥家十五里路,我很顺利的把姥姥接来,让姥姥给我做被子。
我对学自行车的印象特别深。
第一次看人家学骑单车,是在我们中学的操场里,班主席汗水淋漓的扶着辆旧自行车、车上的女生不时发出惊叫声。说实在话,我有些妒忌,因为我对她也有点好感。但我马上背着书包离开了,心想,学会骑车也没用,重庆一点不合适骑车。
重庆地势不平整,真不适合骑自行车,当知青时有位女孩说她会骑车。我还不大相信,后来回城休假,真的在会仙楼的公路边看见她骑车。她骑车动作熟练,推车上车骑行一气呵成,令我有些羡慕。我学骑车,是在工作后的湖滨镇,下班推辆邮局的公车到学校操场。
因为我人比较高,直接跨过自行车梁上死车,右脚踩着踏板车就往前走了,收左脚搁踏板便可蹬车了。可以说,仅学了十来分钟,我就能骑行了:只是开始骑行前面站不得人,有人站着或有障碍物龙头便不会拐弯了、如果不捏闸非撞上去。有时会莫名其妙往篮架杆子上撞。
我刚会骑车时不敢上公路,怕遇到人或障碍物,龙头不会拐弯。一下班就推邮局的车到操场来练。没几天,我就骑熟练了,晓得车子往哪边倒龙头就往哪边扭、一下就平衡了。后来我竟可以像《流浪者》的拉兹样飞身跨上自行车了。我学车摔过一次跤:大裤脚被绞在链盘里脚抽不出来,便摔倒了。我后来骑车都会把裤子卷好再骑。
残阳余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