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他们是一个祖先,这点因素决不能抵消他们之间因历史原因而产生的隔阂,例如著名的卡廷惨案。如果不好理解的话,同为黄种人,中国与日本的隔阂要胜于远在千里之外的土耳其或者白种人美国,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地理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而在媒体日常和学术用语中,“地利”、“地缘政治”、“经济地理”的词语经常出现。
对于欧洲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它们在地理上属于中欧,而在政治经济上,二战之后的大约45年里,因为身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刚好与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联合的产物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相对应、对峙,因此三国(彼时捷克斯洛伐克为一家人)与东德、东南欧巴尔干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本被统统归于“东欧”范畴,其政治、军事和经济属性盖过地理属性,那时人们也很少中欧概念,因为好像只有两个中立国奥地利、瑞士,不足以“撑起”一个地区概念。
1989-1991年国际局势骤变,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土崩瓦解。“东欧”国家以共产党下台为标志的转型轰轰烈烈,国家地理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1990年德国统一,苏联解体分成15个独立国家,1993年捷克与斯洛伐克“离婚”,南斯拉夫从1991年到2008年(科索沃“独立”)一分为七,欧洲地理大变局,题主提到的4国此后接连加入北约、欧盟。
如今,他们在地理上“堂而皇之”地称作中欧国家,而与之相对应的“东欧”是前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乌、白、摩和俄罗斯,巴尔干国家等一般被称作'“东南欧”。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这四个国家都在欧洲的中心位置,除波兰北面靠海外(波罗的海),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都是内陆国。捷克和斯洛伐克原本是一个国家,1992年才分开独立成了2个国家。严格来说,捷克和斯洛伐克属于欧洲的正中心,波兰在斯洛伐克的正北方,匈牙利在斯洛伐克的正南方。
题主所称的4国,正是在1991年东欧剧变组成维谢格拉德集团的所有国家,他们当时旨在协调立场,加速摆脱经互会、华约与苏联,以尽快融入西方,当下,4国同样在欧洲、欧盟事务中通过该机制协调立场,包括在吸收***难民问题上采取强硬拒绝立场。
四国的族裔结构看,波、匈、捷克均为族群同质化国家,斯洛伐克“不达标”。
波兰人占人口总数的98%,少数族裔中德意志、乌克兰、白俄罗斯人数量均为20万左右,立陶宛、俄罗斯、斯洛伐克、吉普赛人等均在2万以内,还有少量犹太人。波兰语为官方语言,居民的95%信奉天主教,余为新教、东正教等。
波兰人认同感基于以下因素:定居波兰或有波兰人血统,讲波兰语,信天主教,与波兰民族国家保持高度一致。
匈族占人口总数96%,少数族裔中吉普赛人最多,再有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德意志和犹太人等,多居住在边境地区。匈牙利语为官方语言,它被归于迥异于印欧语系的芬兰—乌戈尔语系,与欧洲多数语言最大不同是姓前名后。宗教信仰中天主***占68%,新***1/4,东正教3%。
你说的这四个国家历史上本是多民族国家,由于战争和民族主义者的别有用心,导致在二战后主体民族数量持续攀升,其他民族人权和尊严无法得到保障,纷纷流失全世界。斯洛伐克与匈牙利历史上长期不睦,两国境内的对方民族不断同政府对抗。波兰和捷克也存在隐性对抗的现象。西欧国家历史上对他们就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在近代更是将其视若谈判筹码,相互讨价还价的交易品而已。总而言之,东欧国家在走向近代化的道路大多选择了弯路,缺乏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出色的社会改造者,民众常把爱国主义混淆为民族沙文主义,从上到下社会思潮紊乱,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稳定,所以什么民族结构稳定不稳定的对他们国家实力提升影响不大。
应当是比较单一,但不会绝对单一。匈牙利人自称马扎尔人,是欧洲唯一黄种人,他们的语言据说与我国裕固族有些相似。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是中斯拉夫民族。他们的语言属斯拉夫语系,但用拉丁字母书写。